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从建立到灭亡不足四十年,但在这段时期内却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其中,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遭遇的雁门之围尤为引人注目。那么,这场危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又给隋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从隋朝与突厥的关系演变说起。
1、隋朝与突厥的恩怨纠葛
雁门之围发生在隋炀帝统治后期,是突厥军队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地区的重大军事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先梳理当时中原王朝与突厥的复杂关系。
在南北朝初期,漠北草原的霸主是柔然汗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曾多次率军北伐柔然,将柔然打得节节败退,一度濒临灭亡。当时突厥人还只是柔然统治下的一个部落,专门为柔然人锻造铁器,史书上称其为锻奴。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中曾这样描述突厥社会:擅长冶铁技术,君臣之别不甚严格。这种社会结构正是游牧民族的典型特征。
随着柔然的衰落,突厥人逐渐崛起。而这一时期恰逢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虽然这两个政权在与南朝的对抗中占据优势,但对新兴的突厥却不得不采取臣服政策。突厥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张,最远达到里海地区。上一个拥有如此广阔疆域的游牧民族还是匈奴,汉武帝倾尽国力才将其击败。到了南北朝后期,突厥的强盛程度已堪比当年的匈奴。
展开剩余67%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强敌环伺的局面。当时南方还有陈朝割据,因此隋文帝对形势保持着高度警惕。
2、隋文帝的智慧外交
与汉武帝选择与匈奴正面交锋不同,隋文帝采取了更为巧妙的外交策略。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区:智斗并非示弱,而是在具备相当实力的基础上,通过谋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若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对方根本不会给你斗智的机会。
隋文帝首先派使者出使突厥,强调自北周时期双方就保持着友好关系,北周武帝宇文邕还迎娶突厥公主为后。虽然现在中原改朝换代,但隋朝愿与突厥的友谊长存。在建立初步联系后,隋朝开始巧妙地在突厥各部之间制造矛盾,挑动其内部纷争。在隋文帝的精心策划下,突厥果然陷入内乱。
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不仅解除了隋朝北方的威胁,更为隋文帝南下灭陈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南陈的灭亡,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此时北方的突厥仍处于分裂状态,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部分亲近隋朝的突厥部落甚至主动归附。上一次中原王朝取得如此优势,还要追溯到北魏太武帝时期,再往前则是前秦苻坚时代。由此可见隋文帝这一外交胜利的非凡意义。
3、雁门之围的始末
隋炀帝杨广在位后期,东部突厥的首领是始毕可汗。这位可汗对杨广积怨已久,但在大业十一年(615年),杨广仍决定前往突厥地区巡视。此时的隋朝已今非昔比:对突厥的分化政策逐渐失效,远征高句丽又损兵折将,杨广的威望大不如前,国内更是起义不断。
杨广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缓和与始毕可汗的紧张关系,二是希望突厥能出兵协助隋朝再次征讨高句丽。然而始毕可汗早已对杨广心怀不满,当隋炀帝一行抵达边境时,可汗突然出动大军袭击。虽然史书记载的数十万骑兵可能有所夸大,但突厥军队的突袭确实让杨广措手不及。在慌乱中,隋炀帝带领随从仓皇逃往雁门(今山西北部)据守。
据1990年代电视剧《隋唐演义》的演绎,杨广在危急时刻发布勤王诏书。各地豪强接到诏令后,纷纷组织兵马前往雁门救驾。始毕可汗见突袭未能得手,又担心陷入持久战,最终选择撤军。就这样,历时月余的雁门之围得以解除。
4、事件的长远影响
这场危机虽然化解,但其后果却极为深远。杨广在围城期间曾许诺重赏勤王将士,但事后却食言而肥,这使他的信誉彻底破产。更严重的是,杨广在危机中惊慌失措的表现,让各地豪强对朝廷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可以说,雁门之围不仅暴露了隋朝军事外交的失败,更加速了隋末民变的发展,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这一事件也成为后世评价隋炀帝统治的重要依据,展现了强盛帝国如何在短短数年间走向衰亡的关键转折。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