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来围观这本都市小说,我真的一口气读到了凌晨三点!从主角意外卷入风云变幻的那一刻起,就完全停不下来。每一个情节都像在坐过山车,反转不断、惊喜连连,让人心跳加速。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遇到这么上头的作品了,这次绝对是个大爆款,错过真会后悔哦!读完我真的感觉自己被剧情掏空,不看简直浪费人生啊!有相同感受的小伙伴们,快来集合,一起讨论吧~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作者:无色非龙
第0001章不能说的秘密
卢昌华摘下油腻腻的手套,甩在东方红拖拉机的链轨上。
发动机的轰鸣震得他耳朵嗡嗡直响,灼热的气浪从他蓝灰色的工作服领口直往里灌。
拖拉机作业时带起的巨大烟尘让他喘不过气来,不得不停下喘口气。
这片黝黑的土地,紧靠山边。
整齐划一的大豆垄拉着笔直的线条,在卢昌华的身后伸向远方。看着身后紧紧追来的东方红,他思绪飘忽。
这里是黑省小兴安岭脚下,国营长水农场三分场的四号地块。
卢昌华重生了,就在两个小时前,他回到了当拖拉机学员的年代,1984年。
刚重生时神情恍惚,竟然把大豆垄起歪了,不得不重起一遍。
站在黑黝黝的土地上,眺望着远山。枯黄的枝叶和杂草正被大地的暖意唤醒,看吧,这又是一个青葱岁月!
他对于自己能重获新生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原因谁都明白,作为一枚资深屌丝,他深深的知道,重生的机会难得,自己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怎能不兴奋?!
忐忑的是,自己上辈子没什么出息,这回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吗?!
他不敢确定。
现在的处境让他一下回想起很多的往事。
此时的卢昌华是三分场的拖拉机学员,按学徒工的待遇,14块。
今年要转正了。
只要转正就是一级工,工资就是28,很多同龄人都等着这个机会。
现在的卢昌华知道,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自己要是抓不住机会,就会走上老路,一事无成。
听说几个月前,农垦系统改革的政策已经出台。
在前世卢昌华只是个随波逐流的人,对改革的实质看不明白,没有什么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门心思的想着干点好活俏活,反正是国营农场的职工,铁饭碗,如此错失了大好机会。
当时,整个农垦系统都在大搞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土地。
农业这玩意,靠天吃饭。
连续几年出现了洪涝灾害,搞家庭农场的职工收入惨淡。
有一于姓职工,相当聪明。
他见整天大雨滂沱,小水库里蓄积了很大的水量,就主动提出承包小水库养鱼。
别人都在为天天下雨发愁,他却养鱼发家,没两年的功夫,就成了农场有名的万元户。
“突突突突~~~”
身后的拖拉机烟囱冒着蓝黑色的浓烟,农具拖曳着长长的的烟尘,犹如呼啸而来的龙卷风,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冲了过来。
终于追上卢昌华的拖拉机,那辆后来者也停了下来。
从驾驶室里跳下一个小个子。
“我说小卢,你怎么停下了?食堂已经送饭来了,就在前面地头呢!”
那人抹了一把脸上的灰尘,咳嗽一声,回头使力的吐出一口黑痰来。
“太热了,下来凉快凉快。”
卢昌华拍打了下工作服上的尘土,往边上了走了两步,躲过后面涌来的尘烟。
“呵呵,小卢,我听说老唐给你介绍对象了?”
“没有的事,你可别瞎说。”
“都十八了,还害臊呢?”
“林师傅,你听说搞家庭农场的事了吗?”
“啥?家庭农场?没听说啊。咱们是职工,好好干活就行,其他的有领导呢,你操啥心啊?”
林师傅也拍着身上的尘土。
“走吧,饿了。”
卢昌华看了眼林师傅,不再提这个话茬。
现在的人对国家政策都不太敏感,对改革开放这些事一时半会闹不明白。
卢昌华一只脚蹬在链轨上,两只手拉着驾驶室的门框边缘,手脚使力钻了进去。
看一眼前方垄沟,踩下离合器踏板,挂1挡,搬下手动油门。
东方红拖拉机发出了震天的轰鸣,缓缓抬起踏板,轰鸣声立马变得沉闷起来,前面的烟囱喷射出股股的黑烟,犹如负重前行的老牛,喘息着带起漫天的尘土。
四号地的尽头,机耕路上停着轮式拖拉机,牵引着挂车。
车厢里有几个不锈钢大桶。
几辆东方红拖拉机挂载着农具停在不远处,已经熄了火。
三个年轻的姑娘,穿着白色厨师服,站在车厢里给这些驾驶员打着饭菜。
“韩颖,再给我俩馒头,今天太饿了。”
“李队长,你可真能吃,小卢还没吃呢,你就不能给他留点?!”
韩颖是食堂服务员,小姑娘长得白净清秀,是机务队大小光棍打趣的对象。
“就知道照顾小卢,老李你也得想着点不是?!”
“去去去,谁想着你呀!”
韩颖拿眼剜了这个老不正经的,抬头望着远处浓烟滚滚的地方。
“老卢,你儿子可是有人惦记了。”
机务队长李振国吃着馒头,与跳下轮式拖拉机驾驶室的老卢打着招呼。
“嘿嘿,年轻人的事,我可管不了。”
卢再高是卢昌华的老子,分场食堂管理员,大小也管点事,韩颖就在他的手下工作。
“你家小卢今年要转正了,让他好好干,这小子前段时间可是时髦得很,穿喇叭裤,烫大波浪,韩主任可是跟我打了招呼,你家小卢也不听我招呼啊。”
机务队长李振国告了一状,这小子太不听话。
“哦?”
一听这话,卢再高脸色阴沉,既不高兴别人说自己儿子的不好,也生气这小子不争气,让自己丢了脸。
“哼,臭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他!”
老卢确实脸上有点挂不住。
车厢上的韩颖听见有人说卢昌华的坏话,心里不高兴,把脸一沉说道:“李队长,小卢是你的兵,你自己管不了就找家长,这算什么能耐?”
李振国自然知道韩颖在说自己的不是,他真不敢得罪这位姑奶奶,谁让她是韩主任的宝贝闺女呢?!
老李假装没听见,转到一边继续吃饭。
拖拉机的轰鸣声在地块的边缘减小,最终熄火了。
卢昌华和林师傅一前一后走了过来。
老卢见儿子过来了,转身和其他人聊天去了,他才懒得见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来,小卢,我给你倒水洗手。”
韩颖见卢昌华来了,赶紧招呼。
其他两个姑娘掩口轻笑。
林师傅见状,呲着大白牙嘿嘿干笑两声,干搓了两下黑手,就接过饭菜吃了起来。
“不用。”
卢昌华拍拍身上的尘土,搓了搓手就要伸手拿馒头。
“别,等一下。”
韩颖跳下车厢,接过另一女孩递给她的白色塑料壶,拉着卢昌华走到车厢的另一侧。
韩颖一边倒着水,一边低声打着小报告。
“刚才李振国跟你爸告状了,说你穿喇叭裤,还烫头,不听招呼。太讨厌了,哼!就会告状!”
小姑娘噘着嘴,一脸的厌烦。
“哦,那我不穿了。”
卢昌华一边搓着手上的油泥,一边说道。
韩颖一下愣住,这还是她认识的卢昌华吗?
要知道,卢昌华长相英俊,皮肤白皙,又很时髦,作为食堂管理员的儿子,那是很多姑娘心目中的理想对象。
这年头,食堂管理员大小算个小头头,重要的是,卢再高和分场韩主任是老关系。
卢再高就是韩主任从其他单位调来的,专门来给韩主任做饭,可见厨师手艺不赖。
以前卢昌华经常跑去食堂,和这些小姑娘一起玩,时间一长,各种传闻就多了。
老卢就把儿子送进了机务队开拖拉机。这在国营农场来说,算是不错的技术工种,很多人想进都没机会,只能进大田。
大田队就是农业工人,说白了就是种地的,是农场最苦的工种。
“你咋啦?你可不对劲儿,感觉怪怪的。”
韩颖经常跟卢昌华玩耍,她比较敏感。
卢昌华心里一惊。
自己的改变被这个小丫头发现了。
韩颖是三分场书记兼场长韩建华的女儿,因为在卢再高手下当服务员,所以跟卢昌华很熟悉。
根据他几十年的人生经验看,韩颖好像对自己有点想法?前世怎么没发现呢?
“咳咳,饿了。”
他甩甩手上的水珠,返回了挂车边。
韩颖歪着头,若有所思,跟在后面。
“小卢,你真不够意思,小颖为了你还跟李队长吵了一架呢,你怎么这样啊!”
车厢上的两个小姑娘为韩颖报不平。
卢昌华边吃边说道:“是吗?领导说的对,我以前太不懂事了,尽给领导添麻烦。”
俩小姑娘愣愣的看着蹲在地上放开腮帮子吃饭的卢昌华,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不远处的老卢听着儿子的话,心里的火气也消了不少。
这小子以前挺犟的,今天怎么这么好说话了?
老卢偷偷拿眼瞄了瞄儿子,没发现什么不对。
韩颖站在卢昌华的身后,眨眨大眼睛,小卢怎么这么乖了?!
卢昌华知道言多必失,自己还是少说为妙。
他在吃饭的间隙,偷偷摸了把自己的头发,果然被烫的曲里拐弯,像个女人,难怪韩主任和李队长都对他有意见,自己得把头发剃了。
第0002章家是一辈子的记忆
卢昌华交班了。
他跟着食堂的送饭车返回了家属区。
他跳下车说道:“爸,我先回家了,今天有点累。”
“你先回吧,我食堂还有事。”
卢再高看了看儿子,对着他的头发用手指点了点,一脸的嫌弃,什么都没说,带着食堂的人去忙乎了。
韩颖扶着挂车的栏杆,对着他喊道:“晚上找你玩……”
卢昌华瞄了眼她,挥了挥手。
待轮式拖拉机突突突的开走,四周生气扑面而来。
河沙铺垫的场区内部路两侧,挖着一米深的排水沟,沟边栽种着海碗粗的柳树。
咯咯咯的老母鸡身后,跟随着十几只毛绒绒的小鸡仔,叽叽叽焦急的呼唤着妈妈。
水沟里几只鸭子在污水里来回的游动,寻找着它们认为的美食。
几个小屁孩叽叽喳喳的喊着口号,“冲鸭~杀鸭~”
呼啸着踢踢踏踏从卢昌华的身边冲过,跑进了水沟边的蒿草丛里。
功夫不大,草丛里就传出了嗷嗷的哭喊声。
这条砂石路东西贯通整个家属区。
卢昌华家就在这条路的东头,坐北朝南的一趟平房,东头第一家。
四月的东北,积雪已经融化,春风强劲,把地面的浮土吹上了天空。
他沿路而行,与几个职工家属打着招呼。
卢家这趟平房住了四家,卢家居东,胡家居西,中间则是何家、毛家。
在西头胡家不远处,是一座巨大的木制瞭望塔,有二十几米的高度,底下的楼梯已经被拆除,半截楼梯吊在空中,随风摆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长水农场曾经是劳改农场,后来改变性质,成了国营农场,这座瞭望塔就是时代的见证。
“哟,昌华下班了?”
胡大妈站在院子里撒着草籽,几只老母鸡围着这个中年女人咯咯咯的啄食。
看着年轻许多的胡大妈,卢昌华心里一阵感慨,年轻真好!
“毛大爷,上班去?”
在胡家隔壁的院门被推开了,走出一个皮肤黝黑小个子中年男人,他胳膊上搭着军绿色的大衣。
“啊,上班,你回来了?”
“哎,回来了。”
毛大爷据说是参加过朝战的老兵,具体是什么情况人家也没说过,卢昌华只是偶尔听到别人提过一嘴。
何家没人在家,院门挂着锁头。
卢昌华家门前的这条路,一直往东,延伸出了很远,与机耕路相连。
东边二百米外,一南一北两大块田地,这是三分场的后勤菜地。
在机耕路的南侧,有一排土坯房,这是菜园的管理用房,种菜需要的农药化肥种子都在这里,还有锄头镰刀等农具。
整个三分场的职工生活用菜就是这里供应的。
所有职工家属都要参加菜园的劳动,每天1块钱的工钱,如果坚持下来,工资比一级工都高。
菜园管理房南侧则是育苗基地,各种蔬菜的幼苗都是这里培育出来的,然后再移植到机耕路南北两侧的大田里。
这条机耕路两侧植有行道柳树。这两侧的菜园专用地有二十多垧,夏秋季节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每天下班之后,家属们就聚集在菜园,购买蔬菜,回家准备饭食,这里成了变相菜市场。
穿过近400多米的菜园机耕路,再往东就是卢昌华心心念念的小水库了。
其实,当初就不是为了修什么水库,而是为了更便捷的转场农机具。
这里有一条宽度在400多米的南北沟,把家属区和东边地块隔离了。
沟里常年有小溪流过。
附近也形成了一片湿地。
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场请示农场要建一条横跨东西的土筑机耕路,这样就能少走弯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油料。
就这样,农场水利队规划建设了这条机耕路,在路中位置,放置了水泥涵管,作为溪流流淌的通道。
说起来,这条路经过了多次的加固和拓宽,如今已经形成了长度400多米,宽度8米的一条土水坝。
八十年代后,在涵管处增加了水闸,在水坝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占地近20亩的小型水库。
一直以来,这个水库就是提供农田灌溉的水源。
倒不是没人想到用来养鱼,而是养过。
三分场作为实际管理人,当然想要利用这个水库了。
可当时水库刚建成,水体很瘦,放进去万把尾鱼苗,不是因为洪水鱼跑了,就是鱼养的瘦弱,没什么肉,收效不大。
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分场附近有好几条小河流,野生鱼类丰富,很多职工都会去打鱼摸虾,场领导也就熄了养鱼的心思。
眺望了一眼东方那片还有部分冰雪的水库,卢昌华嘴角含笑。
走到自家的院门口,滋滋一阵呜咽,一条大黄狗摇头摆尾的冲了过来。
“熊宝?”
卢昌华心里一阵激动,这是他曾经的玩伴,从小养到大的,没想到时光倒流,自己还能与它相见。
他记得,熊宝在明年的打狗运动中,被人用小口径枪打中。
这件事一直是卢昌华心里的痛。
拉开院门,熊宝扑了过来,双爪死死的扒在他的身上,不愿撒手。
卢昌华看着熊宝水润润的眼睛,不禁哽咽起来,双手抱着它的脑袋,用脸一个劲儿的蹭着狗脸,熊宝的大舌头在卢昌华的脸上舔了又舔。
“儿子下班了?”
一个极为熟悉的声音响起,卢昌华抬头就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小个子女人推开房门看着他。
“妈,我,我回来了。”
“赶紧洗把脸,准备吃饭了。”
“诶。”
卢昌华嘴里应着,眼睛却像进了沙子般,红红的。
一进入户门就是一间厨房,两口铁锅安在灶台上。
里边的一口是煮猪食的,带着一股淡淡的野菜味道。
外边的这口锅则是全家的饭锅,炒菜蒸馒头下面条,一锅多用。
锅盖上冒着热气,一股菜香随着热气飘散在空中。
卢昌华吸了吸鼻子。
“妈,菜真香,做了什么好吃的?!”
“哪有什么好吃的,有啥吃啥。”
卢妈妈乐呵呵的说道。
熊宝围在卢昌华的身边,来回的转着圈子。
“快去洗脸。”
“诶。”
往左手一拐,推开一扇木门,这里就是卢家的客厅、餐厅兼卧室的所在地。
在南侧的窗子旁,有一个铁艺的洗脸架,一盆热水架在架子上,冒着淡淡的热气。
卢昌华脱掉工作服,哗哗的洗起脸来。
很快这盆水就变黑了。
他端着水走到了院子里,把水倒在地面上,去锅台边的水缸里舀上几瓢凉水,重新再洗一遍。
洗漱之后,他打开家里的靠边站饭桌,把桌子架在了炕沿边,拿上碗筷摆好。
卢妈妈把锅里的馒头装在盆里,用锅铲子把菜铲进盘子。
“妈,还是你的手艺好,白菜土豆都能这么香!”
“现在没有菜,将就吧,到了六七月就好了,菜就下来了。”
“没事,这就挺好。”
卢昌华坐在凳子上,老妈坐在炕沿上,娘俩这顿晚饭吃的格外香。
“你这头发这样可不行,找个时间剃了。”
老妈虽然宠爱卢昌华,可这样的打扮太惊世骇俗,卢妈妈也受不了。
“行,我明天就剃了。”
“这就对了,省得让你爸生气。”
“你哥上午来信儿了,说他在广播站都挺好,让咱们别惦记他。”
卢妈妈一提起自己的大儿子,一脸的骄傲。
卢昌中是卢家的长子,卢昌华的大哥,比他大两岁。
在农场广播站实习。
自从职高机电班毕业,他就去了广播站,已经实习一年了,还没转正呢。
卢昌华知道,大哥在广播站的日子不好过。
所谓庙小妖风大,池小王八多。那种机关单位,人事斗争相当激烈,弄不好就被挤出去。
“有机会我去看看大哥,他在机关肯定不容易。”
“知道就好,你也要好好争气,向你哥学。”
“知道了妈。”
吃了晚饭,卢昌华抢着去洗碗,卢妈妈争不过儿子,就舀了一桶猪食,拌上了一瓢麦麸子,提去猪圈给自家的两头小猪喂食。
卢昌华在饭锅里烧上了两瓢水,待冒起了热气,这才停止烧火,把碗筷盘子放进锅里洗刷起来。
隔着山墙都能听见小猪的嚎叫声,威儿威儿的,也不知是饿惨了还是在跟卢妈妈撒娇。
墙上的挂钟已经指到了七点,老爸还没回来。
卢妈妈已经屋里屋外的拾捣完,此时光线极暗,卢昌华拉了下灯绳,家里的唯三电器灯泡竟然没亮。
“唉,又停电了。”
老妈自言自语道。
室内亮起了昏黄的烛光。
一个罐头瓶倒扣过来,在瓶底粘上蜡烛,这就是一个简易的烛台。
如今的卢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家里的电器只有三样,电灯、收音机和手电筒。
收音机需要电池,一般情况下舍不得用,每个月能听上十次八次的就算高频率了。
电灯除非有必要,能不用就不用,费钱。
至于手电筒,一般也是不用的,也费钱。
这样的家庭,在农场是很普遍的。
当然极个别的干部家庭已经有了黑白电视机。
四五百块钱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
卢昌华记得,自己家买上黑白电视机还是88年之后的事。
看着这样的生活环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致富,做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对,承包水库,来钱快,合理合法。
只是那于姓兄弟怕是要被自己截胡了。
卢昌华记得今年夏秋发生了洪涝灾害,农场受灾严重,附近炮团的干部战士都来支援,今年的粮食肯定是减产了。
可分场的小水库却得利了,水量充足,正好养鱼。
年底就有详细的职工家庭农场的政策传达到分场了,这时候就是承包小水库的最佳时机。
正琢磨着,院里熊宝发出了狂吠。
有人在院门外高喊卢昌华的名字。
“谁呀?”
“卢昌华,快把狗看住,我怕它。”
“没事,你进来吧。”
卢昌华听出是韩颖的声音,就把熊宝用绳子栓住。
熊宝见卢昌华来了,摇头晃脑,好不亲热。
“谁呀?”
“韩颖。”
“韩主任家的姑娘啊?”
老妈嘴里嘀咕着,却起身搬了把凳子过来。
一进到屋里,韩颖就拉着卢妈妈说个不停,女人之间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话题。
卢昌华给韩颖倒了杯白开水。
“不好意思,我家没有好茶。”
“我不喝茶,开水挺好的。”
韩颖看着卢昌华的眼神闪着光芒。
“咳咳,韩颖,你找我有事?”
“哦,你今天说喇叭裤不穿了,是不是真的?”
“哦,是真的。对了,明天我要进城把头发剃了。”
“啊?那不是白烫了?”
“这个发型不适合我。”
“哦。明天我陪你去呗?”
“你?不上班了?”
“我请假。”
“那可得起早,不然赶不上客车。”
“咱们五点就走吧,早点走把握。”
韩颖眼睛里神采奕奕。
“行吧,在队部碰头。”
第0003章叮咚,激活金手指!
“妈,我走了。”
卢昌华对着正在厨房忙着做早饭的老妈交代一声,就要出门。
“等等。”
老妈走过来,递上两张票子。
“你拿着,理发不要钱啊?!”
卢妈妈嗔怪的说道。
“妈,我昨晚在兜里摸到了五块钱。”
“那能够用吗?人家姑娘跟你一块去城里,还不得吃个饭啥的?!”
“呵呵,也是。”
卢昌华呵呵一笑,接过老妈给的钱,和自己的放在一起,又用手按了按,这才说道:“妈,我走了。”
“早去早回,别回来太晚。”
“知道了。”
今天进城,绝不是卢昌华说的理个发那么简单,他是提前去找找资料,既然他想要承包水库养鱼,一点不懂怎么行?提前做个准备也是应该的。
此时天边刚露出鱼肚白,有些人家已经亮起了灯光。
家属区里的公鸡已经打了二遍鸡鸣,看家狗也逐渐的醒来,警惕着院门外过往的早起行人。
队部附近有唯一的公厕,卢昌华进去放了水,刚走出来,就遇到了从队部出来的李振国。
“李队长,早啊!”
“是小卢啊,这么早怎么来队部了?”
“呃,我要跟你请个假。”
说着话,卢昌华还摸了下自己的头发。
“我要去理个发,所以……”
“哦?这是好事,快去快回,这几天都忙着整地,马上就要春播了,人手有点紧。”
李队长同意了卢昌华的请假,自言自语的嘀咕着,往机务队的方向去了。
“小卢,昌华,我在这儿!”
女厕那头突然有人喊他。
一回头,一个人影站在女厕的路边。
“韩颖?”
“是我。”
“走吧,还有十二里地呢!”
卢昌华转身沿着队部外的便道走上了公路,韩颖一路小跑的跟在后面。
“诶,你等等我呀。”
韩颖紧跟在他的身后,小碎步一个劲儿的倒腾。
“怎么?走不动了?”
卢昌华借着微弱的朝晖看着眼前的姑娘。
“谁走不动了?我就是鞋有点夹脚。”
卢昌华低头一看,好家伙,韩颖穿着一双高跟皮鞋。
“你怎么穿这种鞋走路啊?脚受得了吗?”
“用你管?!”
韩颖一噘嘴,跺了跺脚。
“不行,你还是赶紧回去吧,这样走不了几里地,脚就磨破了。”
“我不!”
“……”
韩颖确实脚疼,估计后脚跟磨破了。
她竟然脱下了鞋子,拿在手里,只穿着袜子在路上走。
可仅走了十几步,也走不了了。
农场的公路都是砂石路,满路都铺着石子,不硌脚才怪。
“诶,你在干什么?开什么玩笑?”
卢昌华一把拉住倔强的韩颖。
这不是闹着玩呢吗?
黑省四月的清晨,说话还冒着白气,你敢不穿鞋走路?
脚还要不要了?
“韩颖,赶紧回去,别耽误时间!”
见卢昌华的语气不善,韩颖心里委屈,人家就是想要漂亮点,有错吗?!
卢昌华见她不吱声,知道她心里不舒服,缓和了下语气,说道:“韩颖,你这样我怎么能放心?万一你受伤了,耽误了工作,那我的罪过就大了。”
“我,我就是想穿的好看点。”
韩颖也知道自己这个玩笑开大了,说话的声音也小了很多。
“要不这样,你想买什么我帮你买,这回行了吧?”
韩颖本想坚持跟着一起去,可自己的鞋子确实穿的不合适,低头想了一下,说道:“好吧,你帮我买几个发卡,一定要好看啊!”
“行,我下午就给你买回来,你赶紧回去吧。”
韩颖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卢昌华这才转身大步流星的向南而去。
三分场地处长水农场的西北部,进城需要往南步行十二里,才能来到农场去县城的主干公路,这个路口被称为“岔路口”。
这条路卢昌华前世走了几百次,是他走出家乡走向城市的必经之路。
一路前行,天光渐亮。
早上七点左右,卢昌华就赶到了岔路口,早有几个人拎着大包小裹的站在路边等车了。
这趟客车还没到,他只能在路边干站着。
太阳挣脱了束缚,跃出了云层,朝霞满天。
东方射来的阳光让卢昌华睁不开眼。
就在这朝霞里,一辆破旧的客车晃晃悠悠开了出来。
客票5角,直达县城。
车上坐的都是进城的人,有的是公干,有的是私事。
很多人都认识,相互打着招呼,询问对方进城干嘛?好像他能帮上什么忙似的。
卢昌华岁数小,谁都不认识,也省去了和别人搭讪的尴尬。
在客车的摇摆晃动中,迷迷糊糊的睡去。
他怎么回到了这个时代的不得而知,可他的心态很好,既来之则安之。
前世自己没混出什么名堂,如今绝不让自己的人生再失败了。
“北宁到了,北宁到了,转盘道到了,有下车的往车门挪挪,下午三点发车,别回来晚了。”
一阵嘈杂声把卢昌华惊醒。
回了阵神,得知到了转盘道,起身往车门处挤。
“转盘道下,停一下。”
客车缓缓的停在了路边。
他往外探了下头,让过几辆自行车,这才走了下去。
当年他进城就是没注意行人,把人家骑自行车的大爷撞倒了,这样的事决不能再发生。
转盘道是农场局的所在地,一家新华书店就在转盘道的一侧。
转盘道中心花园里树立的大钟指在了十点半的位置。
县城已经车水马龙。
去年北宁升格为县级市,可老百姓还是改不了嘴,去北宁都说去县里,去市里?有点别扭。
新华书店挂着红色的横幅,白色的大字分外醒目。
“各类书籍五折大优惠!”
门口进进出出的买书人不少。
这年头读书人非常受人尊敬,自然,很多人喜欢读书。
卢昌华走进了书店。
长长的柜台把顾客和书籍分隔开来。
想买什么书,要么直接说出书名,要么就问售货员有没有哪一类的书籍。
柜台外围满了人,卢昌华只能在外围来回的走动,远远的眺望着书架。
半个小时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挤到了柜台边。
“同志,有没有水产养殖类的书籍?”
“什么?养鱼的书吗?”
“呃,也对,养鱼的。”
卢昌华含混的答道。
那个胖阿姨穿着蓝色的大褂,回头去书架上找货,还时不时的问问其他人,看见养鱼的书吗?
很快身边的顾客都知道这个小伙要买养鱼的书了。
卢昌华很是无奈的低着头,自己的隐私呢?
“没有。”
蓝大褂阿姨丢下一句话走了。
他不死心,怎么可能没有?
见卢昌华还是不愿离去,另一个年轻女售货员走了过来。
“要养鱼的书,是吧?”
卢昌华点点头。
“我帮你找找吧。”
半个小时之后,这位肯帮着找书的售货员拿着一本半寸厚的绿皮硬壳书走了过来。
“那,这本行不行?”
也不知她从哪儿找出来的,书上落着灰尘。
售货员用手拍了拍,阳光下腾起一股老灰。
封面上龙飞凤舞,《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也不知出自谁的手笔。
下方写着“科学出版社”。
打开目录翻了一下,还行,是自己需要的,这对养鱼绝对有帮助。
“就它了,多少钱?”
售货员翻了下定价。
“五块二。”
这可不便宜,现在是84年,五块不少了,都赶上结婚送的礼金了。
“这书不打折吗?”
卢昌华指了指门外问道。
“哦?打折呀?”
年轻女售货员回头问了一句,转头说道:“五折。”
“要吗?”
“要。”
“交钱去。”
售货员递给卢昌华一张小票。
交了两块六,他拿着绿皮书走出了书店。
此时离客车返回农场还有好几个小时,找个地方吃吃饭看看书,挺好。
转盘道附近就有一家国营饭店,他走了进去。
里面已经有些顾客了。
找了个空位坐下,跟服务员点了一盘水饺,两角五。
等饺子的功夫,他打开了绿皮书。
这本书是“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编著的。
最早在1959年编写,61年出版。72年作出修改补充,出版第二版。卢昌华手里这本书是82年6月第六次印刷的2万3千册中的一册。
有77万5千字。
待他看完这些,继续翻页要细看目录的时候,突然耳中响起了一声电子音。
“叮咚!你已激活淡水鱼养殖知识掌握技能,请完成理论学习。”
我去!
卢昌华吓了一跳。
他不仅耳中听到了声音,眼前也出现了一行文字。
“淡水鱼养殖知识掌握0/100,阅读100次,发放奖励:1、鲤鱼鱼苗1000尾。2、鲤鱼生长促进剂10瓶。”
这行文字呈灰色。
怎么个情况?
我就是看个书而已,这就激活金手指了?!
第0004章特等奖
卢昌华利用等饺子的功夫,翻看一下刚买的绿皮书,谁知叮咚一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望着眼前的这行文字,卢昌华看了五六遍,又揉了几次眼睛,也没把这行文字搓掉。
看样子不是自己眼花了。
这真是金手指啊!
震惊之后,就是狂喜。
自己前世浑浑噩噩了一辈子,几十岁了一事无成。如今重新来过,一定得有所改变。
这不,自己想着养鱼,看看书就激活了养鱼技能!
老天爷都认可了自己这个想法。
怎可辜负这次机会?怎能浪费这个技能?!
激动之后,他又冷静下来。
阅读100次?
他翻开扉页,看着上面写着77.5万字,心里一阵嘀咕。
100次,相当于阅读7750万字!这样的阅读量,真不是一般人能啃得下来的!
也是,看完7000多万字,还是同一本书,不说倒背如流,也是极为熟悉了,说是专家也不为过。
他心里默算了一下。
按照每天阅读3万字的水平,看一遍需要25天左右,要是阅读100遍,至少需要2500天,将近83个月!
中间刨除去正常工作时间、休息时间,没七年看不完!
这样一想,卢昌华心里就是一凉。
七年?水库早就被别人承包走了,还有自己什么事啊?!
不行,承包水库这事决不能拖延,只能提前,不能拖后。
至于金手指,卢昌华冷静下来,心里一宽,自己有没有金手指不都得养鱼吗?都要看书学习啊!
金手指只是辅助,有了更好,事半功倍,没利用上,后面慢慢开发就是了,早晚可以阅读完成100次的。
这样一想,他心里好受多了。
把绿皮书装进随身的书包,吃了饺子,又喝了两碗饺子汤,这才心满意足的摸着肚皮走出了饭店。
这次进城理发是必须的。
这年头流行中分和烫发相结合。
可农场系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很陈旧,认为这是流氓发型。
卢昌华现在就是中分烫发带卷,他在县城里的回头率很高。
很多小姑娘都站在街边驻足远望,窃窃私语。
他走进国营理发店,直接要求小平头。
理发店里的老师傅看了一眼他现在的发型,得意的问道:“怎么?赶时髦挨揍了?”
“嘿嘿,师傅,有点过了,影响不好。”
“知道就好!哼,你们这些年轻人哪,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小平头实在。”
理发师傅有意无意的给卢昌华上着政治课,拿着手推子“嘎噔嘎噔”的把他一脑袋卷毛都推了,这才慢条斯理的给他找平,把脑袋剃了个四四方方。
“好了。”
理发师傅用小毛刷子在他的脸上脖子上一顿刷掸,再用吹风机找补找补,这才解开卢昌华脖子下面的围布,又在脖子上刷了几刷子。
拍拍手,放下毛刷。
“好了,两毛。”
“师傅,您这收费都赶上一盘饺子了。”
“嘿,你小子,要是全活比这贵多了,五毛呢。”
卢昌华交了钱,背上书包,一边往外走,一边用手扒拉着耳朵,有几根头发茬在耳朵边扎的慌。
韩颖要的发卡在百货商店里有买的,时间很宽松,他沿街而行。
进理发店前,卢昌华是一港台小青年,出来就成了农场职工了。
北宁第一百货商店坐落在交通路与六道街交叉口,是这会儿北宁最大的百货商店。
卢昌华离着很远就见一百门口人山人海,把交通路都堵了一半,很多车辆按着喇叭缓慢通行。
还有很多车老板牵着马车驴车挪过这个路段。
有什么热闹?
走到了近前才看清。
一百的大楼上挂着布标,写着“有奖销售,人人不落!”
原来一百的门口是抽奖现场。
现场闹哄哄的。
卢昌华好不容易挤进了人群。
一大张红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抽奖规则和奖项。
“北宁市第一百货商店有奖销售规则”
“凡在我店购买商品,满两元发一张兑奖券,多买多得。”
“每天下午14:00现场开奖。”
“设一等奖一名,奖金100元。”
“二等奖两名,奖金50 元。”
“三等奖三名,奖金10元。”
“鼓励奖100名,奖金1元。”
“特等奖,奖金500元。”
我去!
当卢昌华看到500元的特等奖也是一惊,这年头500元就是一年的工资,难怪有这么多人围在这里。
很多人看了规则都往商店里挤,多少买点什么,拿着兑奖券站在门口等着兑奖。
卢昌华可没这个闲心。
他挤进了大门里,去找女孩用的发卡。
现在的发卡很便宜,一两毛钱一个。
他挑选了半天,选了三个。
“同志,就这仨吧。”
“同志啊,我们在搞有奖销售,你多买几个,凑个两块钱,我给你一张兑奖券,两点就开奖了,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到点了!”
柜台里的大姐推销的很卖力,可他买那么多发卡干嘛?搞批发吗?!
他摇摇头,“就这仨吧,我真要不了那么多。”
大姐有点不高兴,可还是给他开了票。
“你买点其他的也行,凑够了两块就能有一张奖券。”
大姐还在做最后的努力。
“哦,我再看看。”
买好了发卡,卢昌华在商店里逛了起来。
很多商品物美价廉,价虽低,可真值钱。
他摸摸自己兜里的钱,还真舍不得花。
自己现在一个月工资才14块,他哪有钱?
走到男鞋柜台,那些皮鞋什么的,得他两月工资。还是看看便宜的吧,比如解放鞋,4块1一双。
再低头看看自己脚上的解放鞋,鞋底都磨薄了,走路都硌脚。
狠狠心,给自己买双鞋?
可是4块多钱啊!
他在柜台前转了几圈,无法下定决心。
看着柜台里的新鞋,卢昌华心里一阵悲凉。
不致富能行吗?!一双鞋都买不起!
他摸出口袋里的余钱,把回程的车票钱留了出来,还够一双鞋钱,买了!
当他把新鞋装进书包里,手上有了两张兑奖券。
此时,商店的门外人声鼎沸,围拢的人越来越多。
“铛~铛~”
商店里的大钟响了两声。
收银员抱着一个盒子来到了门外。
当众把盒子里的奖券倒进了大箱子里。
第一百货商店的书记亲自走到奖箱面前,当着众人的面,开始摸奖。
“现在摸的是鼓励奖,奖金1元。”
有主持人在大喇叭里高声宣布。
领导连续摸出100张奖券。
主持人当场宣布中奖号码。
场下众人都拿着自己的兑奖券认真的听着号码。
中奖的人哎呀声一片,没中的人眼放绿光,心情激动,盼着自己能中下个大奖。
卢昌华站在外围,也听的很清楚。
可他没太在意。
自己已经够幸运了,重生和金手指这种事都落在了自己头上,几辈子的好运怕是都用完了,哪里还能再中奖?!想想也是不可能。
“鼓励奖,365438,365438,再说一遍,365438,上台领奖。”
主持人连续喊了几遍,卢昌华下意识的看了眼手里的兑奖券号码。
哎哟,365438!
自己中了个鼓励奖,相当于占了一块钱便宜!
他是没想到,自己也能有这个幸运。
当他挤上台,拿出兑奖券,当场就从财务人员手里领走了一块钱。
嘿嘿。
他像是没见过钱的土鳖,咧嘴嘿嘿直笑。
在场的人也跟着乐呵。
很多人还等着领大奖呢,焦急一直挂在脸上。
卢昌华挤出人群,看着手里的另一张兑奖券,他有点犹豫了。
这里离客运站还有段距离,走路过去也得十几二十分钟,要不再等等?
心里有了念想,他也挪不动腿。
很快,台上就抽出了三等奖、二等奖。
卢昌华见自己的号码没什么动静,也灰了心,再加上客车马上要进站了,想走的心思更浓。
“一等奖出炉了!789032!”
“嗷!我中奖了!我中奖了!”
一个东北大妈在台底下嗷唠一嗓子,状若疯癫。
很多人也跟着喊,好像他中奖了似的!
很快众人让出了一条通道,大妈连滚带爬的冲上了领奖台。
“我中奖了,我中奖了!”
手里高举着兑奖券,生怕别人看不着。
主持人仔细对比了奖券,这才让大妈找财务人员登记领奖。
大妈一领奖,很多看热闹的人就陆陆续续的要散了。
一等奖都出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
至于特等奖,还是算了吧,根本就不可能!
那可是500块啊!
一百再牛逼,它能舍得?
“哎哎,大伙别走啊!还有特等奖呢!”
主持人赶紧招呼。
底下的人也跟着起哄。
“拉倒吧,你们能开出特等奖?糊弄鬼呢?!”
一百的书记在台上可急了。
“别走,都别走,今天这个特等奖必须开出来。”
书记在高音喇叭里一喊,所有要走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卢昌华也转身站在路边,既然领导都这么说了,自己就再耽误几分钟。
书记把奖箱搬起来,使劲的上下左右摇晃,把里面的奖券都晃出来,然后伸手在奖箱里一阵乱摸。
“特等奖马上就要出炉了,大家都看好了,马上就在王书记的手上诞生了。”
“好,特等奖已经产生,让我们看看是什么号码!”
主持人也很激动,那可是500块啊,谁能这么幸运?!
他接过王书记手里的奖券,仔细的看着上面的号码,嘴唇都有点哆嗦。
“711218,特等奖,711218,711218!!!”
主持人对着大喇叭声嘶力竭。
台下众人赶紧查看自己的兑奖券,挨个数字确认。
“唉,没中!”
三十秒后,台下一片哀叹。
卢昌华见众人都说没中,他好信儿的看了眼自己的号码。
多少?
711218!
我擦!
他再次确认自己的号码,711218!
“有没有人中奖?”
主持人在台上盯着下面,怎么没人领奖呢?我们没作假啊!
“我,好像是我!”
卢昌华激动的说话都不利索了。
轰~
所有人都回头看着这个自称中奖的人。
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远离抽奖台的马路边。
“快上来,我们确认一下。”
第一百货商店的王书记赶紧招呼小伙儿上来。
卢昌华这才往台上走,四周人群呼啦一下,让开了道路。
“小伙儿,行啊,你真幸运!”
“小伙儿,有媳妇儿没?大娘给你介绍一个!”
台下一阵哄笑。
卢昌华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上了台。
王书记先确认了一下兑奖券,主持人再确认了一遍,这才交给了财务人员。
王书记握着卢昌华的手,笑呵呵的说道:“祝贺你呀,小同志。你很幸运,获得了特等奖!”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配资炒股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