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当第一支火把在“钻木取火”的古老仪式中燃起,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2025年“火舞木城 情暖边关”火把节,便在这片沉淀着千年非遗记忆与浓郁边地风情的土地上正式拉开帷幕。
沿着乡村小道进入会场,琳琅满目的美食摊位散发着独特的边城韵味——黄精、卷粉、炸洋芋、“八宝饭”等各式各样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商贩们操着彝语、傈僳语夹杂的方言,笑语盈盈地招呼着客人;游客们穿梭其间,手中捧着热气腾腾的小吃,不时发出满足地赞叹。
“第一次来到木城,这里的美食让我回味无穷,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风味,我还准备买一些黄精带回去给亲朋好友。”来自昆明的游客王先生捧着八宝饭赞不绝口。
展开剩余69%火把节是彝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文艺晚会上,民间三弦小调、歌伴舞、情景剧等节目民族特色浓郁,现场欢歌起舞颂党恩、红红火火向未来。“今天的节目丰富多彩,每个节目都充分展现了幸福边疆、民族团结,让我整个人深深地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观众余彩芬一边观看一边赞叹道。
当夜幕完全降临,篝火晚会的高潮如约而至。篝火中央,火焰升腾如柱,映红了半边天际。彝族《七月火把》的歌声骤然扬起,傈僳族“打歌调”的鼓点似山洪奔涌。头戴银铃的彝族少女,脚踩五岔鞋的傈僳族阿哥,步履起落间皆是祖辈传下的舞语。他们甩动彩袖,裙摆旋如火焰,将丰收的喜悦、对自然的敬畏化作婀娜的舞姿。
“来!手拉手,一起跳!”78岁的傈僳族老人主动牵起游客的手,大家纷纷加入舞圈,在火光中共舞。而在篝火旁,孩童们举着荧光棒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哼唱古调,将心愿送往苍穹——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族人安康,边境永宁。此时此刻,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松香的芬芳,更是“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情。
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女士起初有些拘谨,几圈下来已笑得合不拢嘴:“完全忘了自己不会跳舞,只记得火光烤得后背发烫,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当彝族三弦的清音与傈僳族口弦的颤鸣交织成歌,各族儿女踏着祖辈传下的舞步,在篝火中旋出同心圆——这不仅是血脉相连的狂欢,更是文化基因在碰撞中觉醒的盛典。火把燃尽处,非遗已化作青春的脉搏,让千年文明在代际传承中迸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李春香 周青)
发布于:云南省配资炒股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