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认知重塑36讲》的第26篇,给那些认识到沟通和说服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和说服机巧的人。
前言人这辈子要学的技能很多,但真正决定命运的,可能就两样:
看透人性和说服别人。
偏偏这两样,学校里是不教的。
我亲眼见识过,沟通高手如何三言两语就让剑拔弩张的对手变得如沐春风;
亲身创业,才深刻体会到--凝聚团队、搞定投资人、说服客户……所有价值的交换,底层都是沟通和信任。
一位大佬说:
“这世上最大的成本,是沟通成本;最难的,是建立信任。”
展开剩余88%后来我在两本相隔2000多年的书中找到了相通的答案--《鬼谷子》和《影响力》。
它们表面相隔千年,实则都在讲同一件事:如何读懂人,以及如何与人建立连接。
我们先聊聊“为什么道理都懂,却依然谈不好一次判、搞不定一次沟通?”
答案或许有点扎心:因为我们太高估“理性”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提出过双系统理论。
系统1--快思考,凭直觉,不耗神; 系统2--慢思考,要逻辑,耗能量。人一天中绝大部分决策,都是由系统1快速完成的。换句话说,我们都爱“自动驾驶”。
而真正的沟通高手,从不去对抗这个天性,他们只是顺势而为---不是拼命讲道理,而是悄悄触动对方的“自动驾驶按钮”。
《影响力》的六大开关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就像一本公开的“人性使用手册”,他总结出了六个最容易触发他人积极反应的心理开关:
互惠:人总会下意识地觉得“欠人情”
你帮我一次,我就总想还你一次。小区门口水果摊老板,每次见我都要多塞个橘子,后来我买水果几乎只去他那儿。
不是图那个橘子,是基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觉得该照顾他生意。
承诺与一致:人总会自我说服,去兑现自己说过的话
如果你想减肥,公开打卡是个好办法。当你在公开场合对大家说“我要在3个月内瘦10斤”,然后天天朋友圈打卡。
之后哪怕是不想坚持了,也会因为“怕被打脸”而咬牙坚持下去。这是对自己形象的一种维护。
社会认同:人在不确定时,会看别人怎么做
挑餐厅时,如果我们看到某家店一个人没有,往往不愿意进去;而看到排长队的店,就会心里觉得“这家店应该不错,不然不会排队”。
就像电商页面那个“已售10万+”的标志,比什么广告语都管用。
喜好:我们更容易答应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
人都倾向于信任和自己有相似爱好、欣赏自己、或者外表得体的人。
所以聪明的销售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产品,而是先和你聊聊老家、爱好、孩子上学,找共同点。
权威:人天生容易服从权威
我们看的广告,通常是穿白大褂的人推荐牙膏、戴工牌的技术人员讲解产品,这种直观的印象我们更容易相信。
哪怕那个“权威”只是看起来像,就像电视广告上,某些经常换造型说“我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的砖家们。。。
稀缺:怕失去,比想得到更有动力
“特价仅限今天”、“还有最后3件”、“独家授权”……这些词一出来,人的行动意愿就会大幅提高。因为我们害怕错过。
这些原则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贴合人性最深处的本能。
但你如果只停留在用这些“技巧”,很容易被人觉得是“套路”。这时候,你需要更底层的智慧--也就是《鬼谷子》提供的视角。
《鬼谷子》的三重境界《鬼谷子》不像西方心理学那样直接给你“开关”,它教你的是心法。
它不告诉你“按这里会怎样”,而是教你如何观察气流、感知人心、把握时机。它是一种更柔也更深的智慧。
这本书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层次的修炼:
第一层:揣摩--看透真实需求
“揣”这个字,是整本书的灵魂。它不是猜,而是洞察。是通过对方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停顿,去感知他真实的态度和情绪。
比如,你带着一份自认为完美的方案去见投资人,讲得口干舌燥,对方却只是礼貌点头。
你不知道的是--他最关心的根本不是商业模式多创新,而是“多快可以退出回报”。你没“揣”明白他的真实焦虑,自然打动不了他。
所以,在见重要客户前,看看他公司的财报,翻翻他朋友圈、看他采访视频、了解他最近在为什么事烦恼。
沟通的时候,从他在意的事情切入,效果就会天差地别。
第二层:捭阖--掌握谈话节奏
“捭”是开口、是发散;“阖”是闭口、是收敛。真正会沟通的人,不是一直说,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听。
高手往往是会提问的那个人--引导对方表达,观察他情绪的变化,在他放松或者兴奋的那个瞬间,才抛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这叫“控制节奏”,而不是被节奏控制。
第三层:量权--因人施语
这是《鬼谷子》最核心的智慧: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结果导向的人,讲利益;对重视关系的人,讲情感;对谨慎保守的人,提供数据和风险预案。
没有一套话术能通吃所有人。区别对待,才是最大的尊重。
读到这你可能会发现,东西方智慧在底层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西方的技巧像“药”,见效快;东方的智慧像“养生”,调根本。
中西合璧,从“知道”到“做到”真正的高手,擅长中西合璧。
他们怎么做的?
首先,用“揣摩”的心法去观察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此刻情绪如何,真实需求是什么。
然后,从六大影响力原则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两个来切入。
举个例子:
如果你想推动一个新项目,需要说服一位性格谨慎、重视数据的财务总监。
如果你说“王总,这个机会太好了!错过了就不会再有!”(稀缺性原则),他大概率会更警惕--因为稀缺意味着风险。
但如果你这样说:
“王总,这个方案我们已经请德勤做了背调(权威),另外你看,同行A公司和B公司上月都已经跟进(社会认同),这是他们初步的数据结果。我们也注意到您上月提过下半年要控制风险,所以这个方案其实做了三级缓冲机制(承诺一致)。”
效果完全不一样。
你没有撒谎,但你用了更适合他的方式传递信息。
这就是沟通的本质:
不是扭曲事实,而是让同一件事,用对方更能听懂、更愿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
我曾经以为那些会沟通的人是天生的、性格外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可习得的能力。
它不需要你巧舌如簧,也不需要你违背本性去讨好谁。只需要你稍微转移一下视角--从“我想说什么”,转向“他需要听什么”;从“我要赢”,转向“我们怎样能一起赢”。
回首过往,很多人不是输给了“努力”,而是输给了“孤独的努力”。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事,却没看见身边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沟通不是算计别人,而是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它帮你减少阻力,获得善意,也让你的价值,被更多人真正地看见。
也许你和我一样,曾觉得自己“不是块沟通的料”,但没关系。这条路,大家都是一路试、一路错,才慢慢走通的。
如果你愿意,不妨从今天起,换一种眼光去看待那些“会沟通”的人。他们也许不是比你更聪明,而是更早地理解了:成事之道,在于通人。
人这一生,终究是在和人打交道。不是吗?
你有哪些关于沟通和说服的感悟?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文章内容让你有所触动,别忘了点个赞呦,谢谢。
我是Asher ,不装B、不空谈;用文字链接思想,用AI“知化”自我。
END我正在更新《认知重塑36讲》,不追热点,只讲深度!把我曾经历的困惑痛苦、经验教训系统化呈现出来,给过去的我、现在的你。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炒股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